ITR(Issue To Resolution,从问题到解决方案)是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方法和管理流程,具体指以客户为中心,打通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服务过程,以端到端的方式打造服务闭环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问题是中性词,包括问题、咨询、客户声音等,都是ITR的处理范围。
以电瓶故障的场景为例,用户联系客服后,因设备仍在质保期内,客服直接为用户更换新电瓶,这对用户而言是即时有效的解决方案,但对于厂家来说,这并非流程的终点,而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起点,流程需要进一步延伸,推动质量部门、供应链等多环节深度参与,进行根因分析,例如是否产品存在批次性缺陷。如果同类问题多次出现达到阈值,ITR流程会触发并案处理机制,进行升级管理,实现从“被动响应单个问题”到“主动预防同类问题”的闭环管理。
从成本的角度来看,当一个服务事件进入到组织中之后,解决的时间越长,成本越高,企业满意度越差。反之,问题解决得越快,成本就越低。用ITR提升解决问题的时效性,本质上用较低的成本解决客户的问题,同时让客户更满意。
是什么促成了ITR的诞生?
企业需要强化竞争力,保障客户满意度
ITR的理念是伴随着标杆公司从“售后服务”到“服务驱动”的战略转型,逐步发展起来的。1998年,随着标杆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了一定的销售规模,服务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,因此在这一年提出了要做“服务年”,将服务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全力解决项目交付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。2007年,标杆公司启动了ITR变革,把ITR流程作为公司一级价值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构建,建设流程型服务组织。此后标杆公司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实践,到了2016年又提出了“产品和服务双驱动”,扭转“产品驱动、服务支撑”,让服务成为业务增长驱动力。
服务体系的演进
可以说,标杆公司对服务能力的改进、服务体系的变革,始终围绕着“以客户为中心,持续提升能力,追求客户满意”这一条主线。从最初的救火式服务,到规范化服务,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。到了专业化服务阶段,企业就需要进行主动服务以及服务产品化的思考与探索,这也正是标杆公司启动ITR变革的阶段。
事实证明,问题管理成为标杆公司创新的重要源动力,驱动了30%以上的技术发明与创造。通过ITR等业务流程的使能,大大提升了组织战斗力,为组织带来了长效的改善闭环。具体来说,ITR能为企业带来以下收益:
●提升服务的专业水平:及时解决问题,使服务更具竞争优势,提升服务效率和品牌美誉度,促进销售。
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:助力企业实现客户满意度提升,复购增加,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。
●降本增效、创造价值:为探索服务和产品市场创造新价值、新机会,为服务过程创造更多利润点,促进服务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型。
标杆企业通过将ITR形成成熟的方法论,在自身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业务改善,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,为众多致力于提升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可行的路径。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引入ITR流程,向先进实践靠拢。通常而言,企业推动ITR变革,往往是基于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需求:
▶缺乏端到端的流程:很多企业的问题处理流程都是在服务部内部循环,但服务部门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,很多问题需要研发、制造、供应链等后端部门介入。如果企业的流程是断裂的,处理问题时如果需要协调服务部门以外的部门,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影响力,效率和效果没有办法保证,影响客户满意度。
▶服务中心仅承担投诉中心的职责:服务中心在当前的业务环境下,应该承担更多的职责,例如主动为客户服务、增加客户粘性、促进销售、促进产品改进。但是如果企业对服务的定位过低,会使服务退化,让服务中心变成了客户的投诉中心,只是被动响应的问题处理中心,这样是不能支撑企业提升服务竞争力的。
▶管理粗放:服务成为销售的附属品,接受客户问题只满足于单点问题处理,客户问题不归档、不分析,看不到服务的市场价值和做好服务对新市场机会的影响。让服务效率更高、结果更好,需要精细化的管理。
▶无数字化系统支持:在数智化时代,服务业务的数智化转型已经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业务执行、甚至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。如果没有好的服务作业平台,很多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,实际上是没办法落地的。例如企业的知识资产、处理问题的案例、技术方面的资料等,都会处在很零散、依赖于手工管理的阶段,对组织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。
ITR的业务逻辑拆解
打通问题处理闭环,驱动业务良性循环
如下图所示,IPD、LTC、ISC、ITR等基于流程建设的管理体系,是一个业务操作系统,落实到组织中,就是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和运作,最终落地到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。通过ITR流程拉通客户的需求和问题关闭,同时融于企业的IPD、LTC、ISC流程,形成良性的循环体系。研发、供应链、营销的数字化能力决定企业能够走多快;服务运营的数字化能力和成熟度,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,能否从客户中来,到更多客户中去,形成服务口碑。
从ITR的整体业务逻辑来看,首先是问题入口,可以大致分为三类,一是舆情管理,也就是VOC管理,二是重大客户投诉,三是客户的服务请求。问题进入ITR流程之后,一般按照“技术问题”和“非技术问题”两类进行管理。除了解决问题之外,也要考虑主动维护,让服务体系能够举一反三地处理客户问题,而不是仅仅解决单点的问题;要赋能产品优化,通过ITR产生的痛点、需求,要流入IPD流程,对产品优化起到推动作用;ITR流程中可能也会发现一些销售线索、商机,要流入LTC流程。同时,整个ITR流程的运作是围绕客户满意来进行的,因此在客户满意度的评估和管理方面,也要有一套方法,促使ITR流程的运作效果不断改进。
ITR的业务逻辑
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,技术问题的处理往往是ITR流程的核心应用场景,其闭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改进、客户满意度提升与品牌长效建设。因此,在后续的分享中,我们将以技术问题的处理为例,详细分享ITR流程的落地实践,帮助企业更清晰地理解如何通过ITR实现技术问题的高效闭环管理,进而推动服务能力与产品竞争力的双重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