装备制造
保障设备的安全、平稳运行,确保设备的可用率、紧急抢修和预防性
医疗器械
以设备为中心的精细化服务运营,完善资产信息,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
智能硬件
建立360°有效客户信息管理,通过精准连客能力提高一次性完案率
家电
帮助服务由职能部门向经营部门转型,实现服务组织独立经营
设施服务
通过精准连客能力提高一次性完案率,提升服务效率
新能源
引入行业最佳实践服务理念,打造新能源行业服务竞争力
汽车
改善客户体验,更好聆听客户声音 营销一体化解决方案
国际化业务支撑
助力中国先进制造,服务全球客户
ITR服务体系诊断
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咨询方案,让服务创造价值
AI智能应用
通过多种可落地的AI应用,提升企业运营效率
更多案例
为了帮助企业升级服务力,实现“赢在服务”,售后宝推出了系列专栏,进行服务业务经验分享,本文是“赢在服务”专栏的第5期。第1-4期重点分享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客户服务的方法论与实践,从本期开始,我们开启新的话题,分享关于服务成本的那些事儿。
降本增效工作是企业永恒的主题,对于服务管理者而言,降低服务成本是一项重要的任务。有一句谚语叫做“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欲病,下医治已病”,意思是上等医生重视预防疾病,中等医生医治将要发生的病,下等医生医治已经发生的病。服务成本改进也是一样的道理,如果能够从源头改进,则可以大大降低服务成本:
下医:解危救难
被动处理:问题来了怎么处理好?能力、流程、规则、指标,有什么短板?
中医:防微杜渐
主动维护:能否做到主动出击?如何减少严重问题的发生?
上医:防患未然
内部改进:产品如何持续提升、好装好用、问题少?管理如何改进更高效?
从源头改进服务成本,实现长效成本控制
下图是服务成本管控的工作框架,将方法、流程、组织、考核、IT融合在一起。需要明确的是,服务成本的降低一定是基于客户满意的,不能伤害客户满意度。总的来说,大项成本靠机制,包括产品策略、服务策略、外包策略等;小项成本靠文化,需要全员参与、激励牵引、小改进大奖励。
服务成本管控的工作框架
意识先行:树立良好的服务成本意识
◆失误成本意识:做正确的事。企业要意识到,成本很多时候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,失误的背后可能是方向或者目标发生了偏差,这时就要思考如何从源头上做正确的事。对于产品来说,要更好地进行市场洞察,研究市场和客户。对于服务来说,要更好地进行服务策略设计,面向不同的市场、不同的客户,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,既追求客户满意,也要考虑服务成本,实现综合绩效最佳。
◆效率成本意识:正确地做事。这往往需要有一套比较好的流程,比如ITR流程或者IPD流程。做这些流程的目的,是希望在正确的方法框架之下,把企业内部的优秀实践集成在框架中,使个人的经验或者教训变成组织的能力,不断指引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提高。因此效率的提升更多依赖于成本机制、管理规范等,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提炼。
◆费用成本意识:正确地花钱。一些可花可不花的费用识别,更多地要依赖于全员发动,共同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。
从源头改进服务成本的三大举措
诚然,平时大量的服务工作可能都是在被动响应,如果能够主动做事一定比被动做事效率要高。想要改变这种状态,跳出整天救火、忙于具体事务处理的情况,就必须从源头上改进服务成本,这主要包括三大举措:
一是主动维护,在客户尚未提出服务请求时,由企业发起实施的主动维护动作,目的是为了消除隐患,避免已知故障重复发生;
二是产品的可服务性设计,包含可安装性、可维护性两大类。很多后端的服务成本,比如安装的效率、维护的效率,其实都是产品设计引发的;
三是服务中台的建设,从组织能力提升的角度,来提升服务成本的绩效。
主动维护
发现并消除隐患,降低后期处理成本
与满足客户提出的服务请求的被动维护不同,主动维护是企业主动进行了思考、策划,来为客户提供服务,针对已经卖出或者已经生产出来还在仓库的产品实施主动维护动作。如果能够从源头避免故障发生,也就会降低后期处理的成本以及客户满意度下降的风险。
主动维护流程示例
主动维护常见于三种场景:
提前介入
提前介入的触发方式是问题已经发生,业务影响尚未被客户感知或尚未扩大,但企业已经通过IOT设备报警、网络舆情监控等方式获取了事故、问题的信息,从而早期介入,帮助客户解决问题,把影响降低到最小。例如对于To B的产品或者耐用消费品来说,如果在某一个客户发现了问题,但是经过评估,认为这是一个共性问题,其他的客户也可能发生,只是暂时还没有爆发出来,这时企业就需要思考,如何用合适的服务策略来处理,不是很严重的可能告知客户即可,严重到一定程度的可能必须到现场进行主动的整改、维修维护,更严重的可能要召回产品,这在汽车行业是比较常见的场景。
预防性维护
预防性维护(Preventive Maintenance)的触发方式通常是实验室测试,问题在实验室发生、尚未在客户现场出现,但是从技术评估上预测该问题可能在客户现场也会出现,这时企业采取一些主动的措施,进行预警、整改或召回。
巡检或定期保养、仪器仪表校准
这种服务通常有两种触发方式,一是服务合同履行,根据服务合同提供巡检、保养等健康检查服务;二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,主动规划客户关怀活动,服务过程中,可能根据算法或经验建议客户采取预防性措施(扩容、改造、升级、优化)规避可能发生的问题。
很多企业都会提供巡检等服务,尤其是To B的大型复杂设备的供应商。需要注意的是,提供巡检或定期保养等服务时要做好策划,因为服务资源是有限的,对重点客户提供服务时,一方面希望能够帮助客户发现隐患,或者及时解决还处于苗头的问题,提高客户的满意度;另一方面,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一些商机,比如说客户的设备是不是过于老旧、可以升级替换,或者说容量和性能不足以支撑业务的发展,那么服务人员可以给客户提供一些好的建议,既让客户的业务得到保障、体验更好,同时企业也获得商业上的收益,形成双赢。
以下为标杆企业的巡检流程,供参考:
Step 1 启动巡检任务
·产品线维护责任人发起巡检活动并指定责任人
·提交《巡检申请》并获得用户批准
·依据巡检方案模板,并考虑客户历史遗留问题和网络现状,制定巡检方案
↓
Step 2 设备监控检查
·按照健康检查指导书实施检查,注意不能影响现网业务
·根据检查情况进入报告制作环节,或者问题处理环节
Step 3 问题处理
·有解决方案但不需实施网络变更,提供方案由用户实施
·有解决方案且需要实施网络变更,启动变更管理流程
·无解决方案,提交问题单,启动ITR流程
Step 4 关闭巡检任务
·依据模板输出巡检报告,提交用户确认
·归档巡检报告,报告产品线维护责任人
·维护责任人关闭巡检任务
服务需要人力、物力的成本,那么主动维护的成本由谁来承担?有些公司可能由服务部门来承担,有些企业实现了以产品线为主的运作,为了促使产品线不断去思考产品的改进,会把因为质量原因、产品设计原因引起的主动维护成本计算到产品线的营收成本上去,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产品研发部门提高自己的质量意识。这就涉及到从源头改进服务成本的第二大举措“产品的可服务性设计”,将在下一期继续分享。
上一篇:产品退市阶段,如何管理好客户满意度并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?
下一篇:产品设计如果不做这种改进,服务成本可能永远降不下来
iOS扫码安装
安卓扫码安装
预约演示
免费试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