售后宝logo

扫码添加

获取资料

使用微信扫一扫

自研还是外采,几年后又走到了十字路口

某医疗设备企业的小张最近很忙,在忙着进行服务平台的选型。


事实上,小张在三年前已经选型过一次了,当时选择了自研路线。


那么是什么让他在三年后又走到了选型的十字路口?


成本是一座冰山


也就是说,看得到的成本是少数,更多的成本是看不见的。


图片


选择了自研路线之后,起初小张以为投入10个人就可以了,但是事实上被卷入的人与资源都越来越多。


前不久,面对AI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的应用,有领导提出:是不是咱们的平台也进行一下智能化的升级?


于是,借着这个机会,该医疗设备企业首先测算了一下三年来已经投入的成本,仅仅可以量化的成本就高达523万:


●最主要、最直接的成本——需求、开发


1)业务部门抽调了一个人做需求管理和项目,人月成本+公司成本约为3.75万,其他部门有一些人兼职参与,包括写需求文档、配合调研、测试验收等,合计做了6个月,总计投入70万;

2)从IT部门调用了5个后端、3个前端、3个测试、2 个移动端,13个人共同做了6个月,每人的人月成本+公司成本约为3万, 13x6x3=288(万)。


●运维、培训、迭代

三年相关成本共计165万,平均每年55万,其中包括服务器成本每年约5万,以及2个人维护系统的成本。


●其他成本

业务用户支持、差旅、日常会议等


如果维持现状,后续每年至少还要投入55万;如果引入新技术、进行智能化升级,那么相当于要重走一遍上述流程,又要投入几百万。这使得管理层的目光重新看向了外部软件。


需求视野不够开阔


三年前,促使小张在为企业选型时力荐自研之路,有三个原因:一是对外采软件的信息安全存在顾虑;二是由于企业有规模不小的IT团队,认为可以实现更高的业务灵活度;三是在调研时了解到有一些企业在外采软件后踩了坑、遭受了损失。


重新开始选型,小张也在审视当时的决策:重视信息安全没有问题,充分调研没有问题,但是在业务灵活度方面,现实是业务调整块、系统跟不上,总是很被动,使得平台的内外部用户都不满意。


小张想起来一句话: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,能够完全依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行动和决策。


但这有个前提——信息充分。


那么企业要打造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服务平台,也需要信息充分,或者说需求视野开阔。


这使得小张反问自己:我们的信息足够充分吗?我们的需求视野足够开阔吗?


顺着这个问题,小张想起了三件事:


一是在推进服务数字化转型时,企业曾经想要尝试实现像美团、滴滴一样的自动派单功能,投入了不少资源,最后放弃了。


难以执行自动派单的原因,一方面与服务组织模式有关,以服务商、经销商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业务属级更复杂,服务商在完成末端业务分配和调度,逐利的属性决定了企业无法通过全自动派单逾越服务商的管理,服务商要对利益的分配和服务团队的管理具有绝对控制权,因此很难穿透服务商直接调度服务商下属的工程师;


另一方面是服务业务的交付具有一定复杂度,一旦服务交付出现质量问题,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或负面影响。因此服务的工单分配时需要考虑的因案更多,除了要考虑工程师的技能、工作饱和度、排程、业务量均衡等情况外,还必须能够处理订单取消、临时改约、加单、前单延误等特殊情况,这些问题的处理策略需要一定业务成熟度才能具象化和规则化。


彼时,小张在汇报材料中写道:“少数执行服务业务自动派单的企业、平台,都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:一是利益分配相对简单,不涉及中间商在其中的利益再分配影响;二是业务相对简单,或工程师整体水平相差不大,分给谁做不会对结果造成很大差异。而我司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。”


二是小张的领导常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:“行业的最佳实践是什么?会不会咱们公司觉得是‘问题’的事情,在其他企业已经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了?”


每每回答这个问题,小张及其团队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调研。然而时间就是金钱、效率就是生命。如果他们的需求视野足够开阔,对行业最佳实践有充分的了解,无疑可以避免从零开始摸索,大幅节省时间和成本。


三是面对领导层对于智能化升级的需求,即使不考虑成本,小张们也很难给出一个让领导满意的方案,至少不能很快给出。


AI很火,但是在服务领域已经有怎样的落地?应用的深度到了什么程度?效果如何?有没有风险、可能会有哪些风险?落地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坑、如何少踩坑?技术本身的问题叠加对行业AI应用了解得不够,小张们不得不承认,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,如果没有外援,仅凭他们自己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。


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所面对的问题


以上并不是小张自己的烦恼,也不是该医疗设备企业独有的问题。


一位互联网公司CIO曾公开表达,外采确实让企业成本降低:“比如一个员工一年的研发成本大概是80万,如果选择与SaaS厂商合作或外包,成本有可能降低到50万甚至40万。”除了成本更低,第三方产品的体验也日趋成熟,也让一些企业决定从自研切换到外采。


所以,比起“该不该自研”,更为合适的问题是“自研的条件是否成熟”。


如果企业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成本承受能力,有足够开阔的需求视野,有很强的业务梳理能力(甚至业务具有很强的独有性)、了解行业最佳实践(甚至自己就是)、能够洞察行业发展趋势,那么就非常适合自研。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特斯拉自研了应用软件Tesla,能够实现访问车辆和空调、查看充电信息、预约售后服务、购买软件升级和车辆配件。


如果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成本承受能力有限,需求视野不够开阔,面对复杂业务需求、行业最佳实践、未来趋势等问题无法快速且准确地作答,那么外采尤其是与SaaS企业合作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选择。


以售后宝的实践为例:


在降本方面,2021年某基因行业龙头企业与售后宝达成合作,共同进行全球化售后服务系统升级。从自研到外采,该企业相关成本下降了87%以上。


在行业最佳实践方面,截至目前售后宝已服务5000+企业,其中30+家世界500强企业、200+家上市公司,包括GE医疗、特灵空调、吉利集团、壳牌、百度、雀巢、浦发银行、联想、东方雨虹等,不乏行业头部甚至行业第一的企业。例如,在与某500强车企的合作中,售后宝已经为其提供了一车一码、地图派单、精细化的备件管理等解决方案,其他车企如果面临租赁业务车辆管理难、工程师工作效率不够高、备件损失高等痛点,则可以充分借鉴行业先进实践。


在前沿技术方面,SaaS企业有更强的研发能力,能够跟得上最新的技术趋势。例如随着售后宝的小宝AI能力不断完善,已助力多家企业开启智能化服务之旅,在与某欧洲头部家电品牌的合作中,售后宝为其建立了一套端到端的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,基于AI的前台客户连接、个人助理、智慧派工、智慧供应、智慧推荐等能力,重塑原来的流程型系统,打造了一站式服务体验,贯穿客户全生命周期,进而助力该企业以服务为入口做好各个触点的私域运营,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与企业收入。


图片


这三年,人还是,物已非。


回望当年,自研之路堪称一条事倍功半之路,投入的资源与收获的成果并不成正比。


而曾经让小张顾虑重重的第三方软件,已经变得茁壮、可靠。


当年让他最为担忧的信息安全、业务灵活度等问题,随着国家及行业安全相关标准体系的完善、第三方软件自身持续升级迭代,早已不再是问题。


再次站在十字路口,小张感觉不太一样了。


虽然选型还是没有确定,但他知道自己离答案已经越来越近。


400-882-8865
电话咨询
预约演示
预约演示
APP下载
APP下载
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