售后宝logo

扫码添加

获取资料

使用微信扫一扫

资源中心

热门专题

AI智能应用

服务智能化|AI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落地的四条路径

AI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商业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,在客户服务领域彻底改变了企业与客户互动的方式,带来了服务质量提升、客户体验增强、经济效率提高以及数据利用改善。然而,对于很多企业来说,当前企业级的AI引入(局部、个人使用AI工具不在本文讨论范围,个人工具只要有帮助越早越好),主要有四个问题:


▶价值定位:上下认知没有对齐,没有统一的战略策略。价值衡量对不齐,就会导致同样一个事情有人觉得做了很好、有人觉得不好,这说明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对这个事情的目标,自然也没有价值评判标准——要鼓励创新,以提升企业价值定位

 

▶场景应用:不知道从哪里做起,对AI的场景形态缺乏思考,看到别的企业做什么自己也想做,如何适配、能不能用起来都不一定——要以场景本质+开放迭代看场景应用

 

▶技术方案:企业没有做好技术准备、架构设计,引入外部信息为主的大模型、个人助理没有问题,但是企业内原有的业务数据、知识内容都没有AI化,甚至可能会出现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公司机密信息上传到外部AI大模型的情况——AI最高点是新技术,但最低点是原有业务的AI化

 

▶引入路线:引入企业级AI时,势必会面临内部需求繁多、内部系统改造等情况,紧迫的不做会导致与业务冲突,有一些影响不大的瑕疵时因为担心决策风险又退而不前,会导致路线的模糊——有长期规划,能接受短期和迭代


价值定位

数字化、智能化的目标是什么?


要想清楚做AI的目标是什么,价值是什么,给谁用,解决什么问题。例如某企业想增加一些创收或者更好地维护好客户复购,让服务产品化,将服务收入从覆盖1000家客户扩展到2000家客户,从1个亿的收入增加到2个亿的收入,这就是很好的价值点。不是围绕着企业价值目标的智能化都是无效投入


场景应用

从内外部寻找有价值、可实现的场景


明确了价值就是有了战略定力,接下来就是找到与价值密切关联的场景,以场景本质+开放迭代的视角,在场景中寻求智能解决方案带来的提升。本质是这个业务场景对目标来说有没有必要,核心是什么,做选择的时候都要用这个来判断。开放是以现在or未来、局部 or全局来做思考,最好是有未来解决全部的思考,但是能开放性地以现在、局部做成长型的决策。场景有内部寻找和外部寻找两种方式。


内部寻找


就是在场景中找到AI可以提升、替代的点,寻找引入新场景的机会。内部寻找切记要聚焦、有明确的改善方向,不要模糊的以大客服场景定位,最好是能聚焦在明显的信息偏差不对齐、数据量个人处理不过来,有一定规模收益的点上。比如某小家电厂商的客服要在很多文档库中搜索、判断、组合信息才能发回给客户,回复慢且能同时能处理的Case有限。这就是一个可以用AI提升的点。


外部寻找


外部场景需要有对场景、数字化都比较熟悉的人参与,避免不了解外部方案的匹配度和专业度,并且要重点关注业务需求的适配、伙伴公司的产品成熟度和长期计划。以售后宝的AI长期计划为例,一方面,售后宝是国内在售后服务领域客户数量最多、投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,会长期在这个领域发展,不是简单的技术供应商,而是长期的合作伙伴。另一方面,售后宝的AI产品是可试用的,已经在上百家企业推广使用,是开箱即用且可以迭代的,例如在售后宝的智能派工场景,很多AI化的派工策略都已经Prompt化,通过Prompt可以带入策略,并支持策略的微调。



技术方案

不迷恋大模型,以够用、专用的标准

采用“两多两专”的方案


图片


以下是当前阶段落地企业级AI时,关于技术方案的几个热门问题: 


Q1:采用什么样的模型?


国内的还是国外的?哪个厂家的更合适?以阿里云上的AI计算服务为例,如果使用LLM 8B的模型、4090的卡,大概年费用在10万-20 万左右,当然如果量增加、配置提高会需要更高参数和服务器资源。


Q2:什么样的专有化方案具有更高性价比?


如果不能接受数据对外部大模型传递,那API的方式就不可行的,要部署企业级的专有模型或混合模型。比如售后宝的一个案例中,客户部署混合模型,就是以外部信息为主时采用外部模型、引入API 即可;对专有内容进行访问时则访问专属模型,比如查询企业内部研发文档等。


Q3:原有数据如何AI化?


这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,哪些内容可以构建AI数据的中台,然后构建应用;还是由用户视角转化AI数据然后创建AI应用。从售后宝的实践来看,用户参与数据AI化还是比较好的形式,可以对原有数据结构做一些清洗,避免错误数据和冗余数据增加AI化的成本和幻觉变量。按照小宝AI原有的解决方案,可以采用AI触发器调用原有业务系统、知识库的数据,对于比较确定的业务是比较好的。但是对于一些视角特殊的情况,需要做二次数据构建的,很多厂商在使用多维表的方法,即原有数据通用API、导入的方式到有AI能力的多维表,然后从多维表再创建AI助理应用,这种方式非常值得关注。


Q4:AI的配置管理放在哪里?


引入的外部模型API、分发的License需要统一管理吗?专有AI企业应用需要统一的管理平台吗?AI助理注册在哪里?目前的情况来看,部分API类使用的订阅账号有企业账号分配机制,但是对联合身份验证还支持得不好,需要注意做动态管理。企业专有模型的接口汇聚、调用、账号、机器人、微调都要有专属的配置工具,比如小宝AI就可以配置多模型、做微调管理、多机器人管理等方式。


Q5:AI场景落地在哪里?


用户的需求在哪里,AI的入口就在哪里,比如一部分是软件内部,一部分是企业Portal或通讯平台的入口。以小宝AI为例,既可以在应用中使用,也可以通过钉钉这样的入口使用。


引入路线

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好用大于全局统筹


在引入路线上,互联网公司、科技公司的热情和速度大于传统企业,这与行业有关,也与工作方式和原有数据的AI Ready程度不一样。总的来说我们有三个观点:


个人的、外部的,要早于组织的、内部的


比如某科技公司很早就给全员开了ChatGPT的账号,先从外部用起来,全都是用来提高知识查询效率的。企业内部促进个人使用AI的工具非常重要,在内部AI化中,先提高人的AI Ready度,无论是提效为目的还是以个人学习为目的,都好。


先不规划缜密的大蓝图大周期,从有价值能参与的场景入手


一方面,AI还是比较新的,尤其是与企业组织架构、流程的融合还没有那么多定式,我们的认知可能是不全的,因此不建议画蓝图。另一方面,AI技术发展太快了,无论是商务模式、技术方案都有很大变数,不宜以当前需求做大的蓝图规划,更好的情况是只要有价值的点、能共创的点就先做起来,边做边规划、边迭代。


单个场景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


对于已经确定的场景,要实现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的体系认识,比如以企业级AI知识库为例,要能规划好原有内容如何AI化、如何管理配置、如何使用等课题,避免为了上而上,到最后没人用。从钉钉反馈的统计数据来看,一个组织中AI活跃度一下子上升又下降,主要的原因是工作习惯以及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。因此要极力避免以尝鲜能用为目的、不以好用为目的的应用构建、推广路线。


图片


图片


AI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,更是企业的变革。因此,企业要做好人员Ready、原有数据Ready,以价值为导向,以本质+开放重新思考场景,并通过稳定安全的技术方案,走逐步迭代发展的路线。这个过程很复杂,但是每个复杂的地方都会变成认知差异,变成人无我有的差异,企业拥有了这个差异化竞争力才能赢在AI时代。


400-882-8865
电话咨询
预约演示
预约演示
APP下载
APP下载
小程序